报道:多动症需规范治疗长期随访,医生提醒:多动症是病,不是性格问题

2023-05-12 15:27:30 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

今天,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上海市儿童医院正式启动了“第五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爱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行”公益项目。本届关爱周主题为“推进科学诊疗,助力专注成长”,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认知水平,深化“医-教-养”结合模式,全面推进ADHD科学诊疗,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号召,持续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和健康领域,第五届ADHD关爱周将在过去四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政府、医院、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多方的联动机制。一方面继续以学校为中心,邀请医生走进校园,通过专题科普讲座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ADHD症状,打通一站式触达绿色通道。另一方面通过联动全国百家医院共同举办科普讲座和公益义诊等活动,为ADHD儿童带来多渠道的疾病咨询和便携诊疗服务。此外,今年ADHD关爱周正式启动了“专注谈”系列科普节目,通过联动权威媒体走进全国多家医院,和多位ADHD领域专家深入探讨疾病认知和现状,全面提升公众疾病认知和科学规范化诊疗意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 是一种易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约为6.4%,中国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患者。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发育行为科主任医师王瑜表示,“ADHD是一种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虽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66%-85%的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期。如若不及时接受科学治疗,不仅会影响患儿当下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也会对其成年后的职业成就、家庭关系、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接受科学诊断和治疗,能为ADHD患儿的长期发展及其家庭带来显著获益。”

王瑜说,多动症儿童由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不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所以,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同时还经常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在家里不服管教,与父母亲友的关系都不是特别融洽。进入青春期后,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有65%的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所以如果不规范治疗,多动症的阴影在孩子成年后仍可能挥之不去。但是,多动症的诊断非常专业,也并不能因为孩子出现多动症状就打上“多动症”的标签,具体应由专业医生来诊断。目前,多动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等相关。多动症是生物学问题,不是孩子的性格或人格问题。所以一旦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应该及时就诊、接受规范的治疗,并长期随访。

目前针对多动症有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者一般相结合。目前国内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中枢兴奋剂(盐酸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盐酸托莫西丁)。这两种药物临床应用疗效均较好,安全性高,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和情绪,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适合长期服用。

王瑜表示,多动症不像感冒发烧,一两周就能好。多动症需要按照慢性病管理模式来进行健康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也就是说需要坚持长期遵医嘱,尤其是药物治疗,更是需要很好的依从性。如果吃吃停停,前一阶段孩子因为服药而产生的好的行为变化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得到巩固,就可能因为停药而“前功尽弃”。家长也要对孩子客观定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和生活习惯。

据了解,结合本次ADHD关爱周活动,六一前,上海市儿童医院还将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相关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发起儿童心理发展与保障联盟。“我们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帮助儿童和家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更好的生活和未来。”上海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刘海峰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标签:

推荐阅读>